我們是誰
我們是誰,可以「一槌定音」,也可以「一言難盡」。
無奈的《誰》,與生俱來,身不由己。這包括性別、姓氏、血緣、命宮、家境、地域、民族、文化、及任何基因圖譜的解讀。
主動的《誰》,就是自己選擇的角色,性別表達,學業、職業、信仰、生活方式…‥‥一如穿著打扮的風格和自己改的綽號,是個人的認同、投入、獻身、自炫 !
從無奈到主動,是一片「決定」與「被決定」爭持不下的灰色地帶,這可以包含國藉、集體回憶、所屬的群體,甚至由別人決定,自已心裡暗喜的䁥稱。
意識到「我們」的存在,可以讓群體互相認同,凝聚團結;但過份強調「他們」,往往卻是疏離、分歧甚至彼此敵視。
部落的外徵,也就像網絡上的帳戶頭像和簡介一樣,可真可假。
全球經濟一體化立竿見影的後果,可能並不是普世大同,而是產生或暴露更多「我們」和「他們」的對立。
界定「我們」,是基於人們天生的屬性,還是不容易說得清,依戀不捨的歸屬感?還是文化文明不同軌跡的發展?
區別「我們」,是要製造更多歧見與不安;還是讓我們更能客觀理解每一種身份的形成過程及機制,從而擺脫偏執、對立,讓人類社會保持進步及多元?
「我們是誰」,一如探索人如何安身立命,珍惜資源,不如由藝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