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誰


我們是誰,可以「一槌定音」,也可以「一言難盡」。

無奈的《誰》,與生俱來,身不由己。這包括性別、姓氏、血緣、命宮、家境、地域、民族、文化、及任何基因圖譜的解讀。

主動的《誰》,就是自己選擇的角色,性別表達,學業、職業、信仰、生活方式…‥‥一如穿著打扮的風格和自己改的綽號,是個人的認同、投入、獻身、自炫 !

從無奈到主動,是一片「決定」與「被決定」爭持不下的灰色地帶,這可以包含國藉、集體回憶、所屬的群體,甚至由別人決定,自已心裡暗喜的䁥稱。

意識到「我們」的存在,可以讓群體互相認同,凝聚團結;但過份強調「他們」,往往卻是疏離、分歧甚至彼此敵視。

部落的外徵,也就像網絡上的帳戶頭像和簡介一樣,可真可假。

全球經濟一體化立竿見影的後果,可能並不是普世大同,而是產生或暴露更多「我們」和「他們」的對立。

界定「我們」,是基於人們天生的屬性,還是不容易說得清,依戀不捨的歸屬感?還是文化文明不同軌跡的發展?

區別「我們」,是要製造更多歧見與不安;還是讓我們更能客觀理解每一種身份的形成過程及機制,從而擺脫偏執、對立,讓人類社會保持進步及多元?

「我們是誰」,一如探索人如何安身立命,珍惜資源,不如由藝術開始。


Zoher Abdoolcarim 譚崇翰

譚崇翰居於香港,2008年6月成為«時代週刊»亞洲版總編輯,領導屢獲殊榮的«時代週刊»亞洲版。在此之前,他由2002年開始是«時代週刊»亞洲版的資深編輯。他的封面故事包括2007年6月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的文章。

加入«時代週刊»亞洲版前,他是«亞洲週刊»的執行編輯和新加坡的«Asian Business»之編輯。 譚崇翰在其職業生涯中,曾是駐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外國記者,報導菲律賓、印度、汶萊和香港的新聞。他曾報導亞洲大事如菲律賓尼諾·阿基諾遇刺、前菲律賓總統馬可斯和印尼總統蘇哈托下台、北京天安門廣場鎮壓、香港回歸中國、亞洲金融危機和911襲擊對亞洲的影響,並採訪了許多亞洲的領導人。

印度裔英藉的譚崇翰於香港土生土長,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他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陳暢

陳暢現時為舊金山中華文化基金會的策展人及藝術總監。2008年,陳暢發起了美國首個支持在美華裔藝術家的平台「鮮銳」優秀藝術家系列活動,並於2009年發起「現在時雙年展」。2010年,她組織了「性別身份」論壇,在廣州、北京和上海舉行多個城市研討,其後她於2011年在上海、三藩市、邁阿密及多倫多策劃展覽「WOMEN我們」。她最近期的項目是在三藩市社區結合社會實踐的「關鍵詞學校」和「社會植物學」的實驗項目,計劃由藝術家徐坦領導並獲得三藩市藝術委員會和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

她策展的其他項目包括「水墨時刻」,一個挑戰傳統國畫中民族和性別歧視的展覽,該展覽分別於亞洲藝術博物館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展出,並巡迴至杭州浙江美術館。她亦策展或外借策覽予Yerba Buena藝術中心和紐約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自 2009年開始,她主導三藩市公共藝術計劃「Arts-in-Storefront」和「斯托克頓車站的中央地鐵臨時公共藝術」,以及「Culture Mapping」,計劃旨在調查移民社區的藝術和主張政府資助資金不足的社區。

2012年她獲頒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 Summer Scholar。她畢業於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獲得視覺和批判研究碩士學位。

梁寶山

殖民地最後一代大學生。唸藝術,卻以記者身份見證回歸。浮游在藝術與政治之間。會教書、寫作、研究、做飯、坐禪和上街。曾為「Para / Site 藝術空間」、「獨立媒體(香港)」成員。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研究範圍包括藝術勞動、城市空間及文化政治等。評論文章見於《信報》、《獨立媒體》、《號外》、《藝術界》等;編著有《殖民地的現代藝術─韓志勲千禧自述》、《七一孖你遊香港》(白雙全作品集)、《Q[蹺]K[蹊]─陳育強標本集成》及《楊秀卓紅色二十年》等。

相片由 Topaz Leung 提供

 

Frank Kalero

Kalero於巴塞隆拿Pompeu Fabra大學修畢媒體傳訊。他曾於Benetton於意大利的研究中心Fabrica駐留、在西班牙創辦雜誌OjodePez,並參與創辦Invaliden1 Galerie(柏林)、藝術雜誌The World According To(柏林)及亞洲攝影雜誌Punctum(印度),他亦主理Ojodepez Photo Meeting Barcelona。他亦曾擔任GetxoPhoto攝影節藝術總監(西班牙Bilbao),為期三年。現時他參與開發新媒體網上平台SCREEN。Kalero曾任三屆WMA大師攝影獎評審,亦為第四及五屆PhotoQuai雙年展藝術總監(巴黎),並參與創辦GoaPhoto攝影展(印度Panajim)。他曾任教Joop Swart Masterclass 2014,2015年他獲阿美尼亞政府邀請,策展紀念種族屠殺百周年,同年他於阿姆斯特丹World Pride Award擔任評審主席。

MaryAnn Camilleri

MaryAnn Camilleri為The Magenta Foundation創辦人及現任節目總裁。Magenta於2004年成立,為加拿大先驅的非牟利及慈善藝術出版社,通過巡迴展覽及出版,為藝術家提供國際曝光機會。Magenta的出版類型繁多,加上其網上內容及波士頓Flash Forward Festival,機構志在於科技時代連結各地畫廊、策展人及藝術家。近期Magenta舉行Magenta POP Pittsburgh,並將於2016年於匹兹堡成立永久畫廊。Magenta與知名個人及國際團體合作,希望提升藝術家的知名度,並加強全球攝影師聯繫。

Louise Clements

Louise Clements既於英國生活和工作,亦於世界各國遊走。她自2001年起為QUAD ——一所當代藝術、電影及新科技中心 (www.derbyquad.co.uk) 擔任藝術總監;而自2004年起,她擔任了英國打吡FORMAT國際攝影節的創辦人兼藝術總監。自1998年起,Louise Clements便以獨立策展人身份發起多項藝術、電影以和攝影展覽,以及委託、出版、公眾參與等項目。最近她分別於2012和2013獲頒Milapfest Fellowship 和印度的the Blow-up Fellowship。此外亦曾為世界各地多個活動擔任嘉賓策展人,包括Habitat Centre及Haus Khas BlowUp (印度,德里,2012)、Dong Gang 攝影節(南韓,2013)、大理國際攝影節(中國, 2013),Noorderlicht 20/20 (荷蘭,格羅寧,2013),Photoquai Biennale (巴黎, 2015)、Christophe Guye 2020vision (瑞士,2015); Hamburg Phototriennale Container City (德國,2015); Venice Biennale, the Leisure Principle EM15 (2015).

Louise Clements定期為書刊及雜誌就當代藝術撰文,同時亦為 葡萄牙Archivo、意大利OjodePez、澳洲HijackedIII、英國PhotoCinema、南韓Photography Magazine等刊物之客席編輯,以及1000 Words (www.1000wordsmag.com)之特約編輯。她經常獲邀出任國際性攝影比賽的評審、提名人,以及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攝影節和畫廊專家鑑賞員。

吳靄儀

吳靄儀,執業大律師,香港大學學士及碩士,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後負笈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律。1988年得到香港大律師執業資格。 1995年起至2012年五屆立法局及立法會法律界功能組別議員。 曾任《明報》副總編輯及督印人。 著作豐富,作品有散文集《劍橋歸路》、《賞心樂事》; 政治評論集《在九七的這一邊》、《23條立法日誌》及金庸小說評論系列等。

Lisa Botos

Lisa Botos為製作人、策展人及圖片編輯。她現於新加坡工作,並成立Botos,致力藝術相關的顧問、策展及出版項目。2008年她於香港參與成立當代藝術藝廊Ooi Botos。她亦曾擔任亞洲時代雜誌圖片編輯,與其團隊及國際攝影師合作,共同製作得獎委託作品。Lisa Botos曾為Vladivostok Biennale of Visual Arts 2013之國際策展人,及上海藝術影像展顧問。她亦曾為泛亞洲攝影期刊Punctum的editorial ambassador。

她於2011至2016年為WMA大師攝影獎顧問,她亦曾參與2015年香港大學與英國Clore領袖培訓計劃合辦之「文化領航學程」,並為Artist Pension Trust副策展人、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顧問及VII Foundation顧問。

馮浩然

馮浩然生於香港。曾受多個領域的設計教育,並於英國倫敦深造廣告與攝影。現職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擅長運用不同之另類攝影印曬方法創作,作品曾於香港、澳洲、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及中國各地展出。2007年於英國舉辦首個個人光媒版畫展。曾入選中國全國版畫展、美國費城印藝中心司國際版畫比賽及泰國國際版畫與素描展等藝術競賽。作品被亦廣東美術館、四川神州版畫博物館、貴州貴陽美術館、青島市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深圳大學及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收/購藏。

曾於2001年至2009年任香港版畫協會常務委員。並於2000年與友儕設立香港唯一之開放版畫創作空間 — 香港版畫工作室,在推廣版畫圖像藝術之餘,亦致力利用藝術服務民眾,回饋社群;包括每年一度的國際性版畫項目 — 香港圖象藝術節。

朱沛宗

朱沛宗是iPhone一系列「藝術指南」應用程式的藝術顧問及發佈人,並擁有超過十年該行業經驗。曾任職紐約Sotheby拍賣行及亞洲客戶開發主管。2008年,朱沛宗建立Vermillion Art Collections藝術顧問公司,專門與私人藝術收藏家及藝術品收藏公司合作。他現為Para/Site藝術空間的董事會成員、程式設計委員會的香港代表及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督導委員會委員。朱沛宗是Time Out雜誌Collectionist專欄的作者,亦曾於ArtHK 09 香港藝術國際展的亞洲藝術論壇向銀行和不同機構等進行演講。朱沛宗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持有國際關係和東亞研究的學位,以及視覺思考策劃指導資格。

李林嘉敏

李林嘉敏是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講師,曾以特邀及重點講者身份出席眾多學術會議,包括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行之Women in the Arts(2013)及於安迪華荷視覺藝術基金會於美國費城Creative Capital舉辦之Arts Writers Convening(2011)。她目前正與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合作「Temporary Migrations and Transnationalism」計劃,為建立網上資料庫研究並紀錄溫哥華及香港市民的口述及書面敘述。

李林嘉敏亦是公共藝術策展人和顧問,並參與香港、中國、新西蘭和加拿大的計劃。她曾參與的公共藝術計劃包括塗鴉、戶外大型雕塑公園、舉行以和平為主題的大型公眾講座及建立網上電子資料庫。她是網上研究項目「童話」(www.fairytaleproject.net)的始創人。該項目研究1001名到德國卡塞爾參觀文獻展(2007)的中國人的生活和經驗,作為艾未未的同名公共藝術計劃一部份。計劃與艾未未及Slought基金會合作,目前仍在進行中。義工仍然繼續以創意方式翻譯有關文件,並與當時的參與者重新聯絡,當中不少人是首次離開家鄉。

梁家泰

梁家泰從事專業攝影師工作超過二十五年。他生在香港,於美國大學修讀工程,然後到英國工作;70年代初旅居巴黎期間,他發現了攝影機的藝術潛能。

1976年,梁家泰回港並建立自己的攝影室。他以攝影融入旅程,遊歷甚廣,幾乎走遍中國各地。其作品分別於香港、歐洲、美國及東南亞等地展覽,不少也刊登於國際知名雜誌,如《國家地理雜誌》、《GEO》、《紐約時報》、《星期日電訊報》及《Paris Match》等。他曾榮獲多個本地及國際獎項,包括由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的香港藝術家年獎,以及1994年度紐約Harry Chapin 傳播媒體獎最佳新聞攝影。至今,已出版十一本個人攝影集及十本集體創作。

Dr. Charles Merewether

Charles Merewether博士生於蘇格蘭,於悉尼大學獲得藝術歷史博士學位。他在藝術史和策展方面均具豐富經驗。

2007至2008年間,Merewether為阿布扎比旅遊發展投資公司Saadiyat Island文化區副處長。他曾為任阿聯酋基金會藝術文化顧問(2007)、庫爾德斯坦蘇萊曼尼亞當代藝術客席教授(2007)。他亦曾任香港國際藝術展顧問團主席(2007-2009)、悉尼雙年展藝術總監和策展人(2004-2006)、洛杉機Getty中心收藏策展人(1994-2004),以及墨西哥蒙特雷當代藝術博物館首位策展人(1991-1994)。

Merewether曾於悉尼大學、巴塞隆拿自治大學、墨西哥城伊比利亞美洲大學和南加州大學任教,亦曾獲多個大學的教學及研究資助,包括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卡爾斯魯厄的媒體及技術中心、澳洲國家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2004-2007)、日本基金會 (2000)、耶魯大學和德州大學。他現時為新加坡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總監和新加坡拉薩爾藝術學院的高級教職員。

他曾策劃多個國際展覽,對歐洲、東亞、澳洲、北美和當代藝術現代化有豐富的評論。他最近出版的著作,其中包括他聯合編輯的After the Event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0)、Under Construction: Ai Weiwei (2008)、Art, Anti-Art, Non-Art: Experimentations in the Public Sphere in Postwar Japan 1950-1970, (2007)、General and Commissioning Editor, Zones of Contact (2006) 以及Editor, The Archive (2006)。

藝術專業方面,近期他參與項目包括2011年NAC顧問評審團、2011年威尼斯雙年展新加坡國家館評審、Gilman Barracks計劃的EDB小組成員,以及出任2013年新加坡雙年展展覽的客席策展人。

伍振榮

伍振榮,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文學碩士(視覺傳播),是《攝影雜誌》及《DC Photo數碼攝影》總編輯,亦是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高級講師,在香港從事攝影教育及攝影出版超過25年,是資深的攝影家及視覺藝術推動者,經常策劃攝影展覽及相關活動,包括攝影工作坊及講座等,著有十多本攝影及相機參考書藉,包括《影像謊言》、《攝影視覺藝術》、《攝影天書》、《Photoshop數碼執相天書》、《光與曝光》等。

Christopher Phillips

Christopher Phillips自2000年起擔任紐約市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策展人,曾策劃多個關於歷史和當代攝影的展覽。2004年,他與巫鴻策劃美國首個大型的當代中國攝影展覽: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China,並策劃多個後續展覽探討當代亞洲攝影,包括:Atta Kim: On-Air (2006)、Shanghai Kaleidoscope (2008)、 Heavy Light: Recent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Japan (2008)、 H20: Art on the Horizon of Nature (2010),以及Wang Qingsong: When Worlds Collide (2011)。他的著作有Photography in the Modern Era: European Documents and Critical Writings 1913-1940。他是紐約大學和Barnard College的兼任教師,教授攝影歷史和評論。

相片由 Albrecht Tübke 提供

Alexandra A. Seno

Alexandra A. Seno是AXS Asia Partners的管理合夥人。AXS Asia Partners為一間以香港為基地的計劃管理及顧問機構,致力推廣於亞洲的「思想領袖」訓練和「內容主導」執行計劃,客戶包括美國Conde Nast Magazines、Mars Incorporated、Intelligence Squared、亞洲開發銀行及英國文化協會。Alex是香港非牟利Para/Site藝術空間董事局成員及香港東方陶瓷學會的執行委員,她亦是自資非牟利藝術工作室Spring Workshop的顧問。Alex就亞洲經濟、文化及文化產業撰寫評論,並定期為《藝術新聞》和《華爾街日報》供稿,其文章亦見於《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聞周刊》及《The Daily Beast》。

John Stanmeyer

John Stanmeyer是攝影記者及人道主義者,專注於劃時代的社會及政治事件。

他曾獨家為《國家地理雜誌》工作,為其提供12個專題故事及10份封面相片。1998至2008年他為《時代周刊》特約攝影師,曾採訪阿富汗戰爭、東帝汶爭取獨立、印尼蘇哈托倒台及其他重要世界大事,於《時代周刊》工作期間他攝下18幅封面相片。

2001年他與另外六名世界頂級攝影記者共同創立了VII照片社,時至2005年VII被American Photo選為100位攝影界最重要人士之一。現時VII代表全球20位傑出攝影記者。

2015年1月他成為VII的傑出成員,同月他將於《國家地理雜誌》工作十年來拍攝的作品帶到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平台,同時其超過二十年的拍攝紀錄繼續留在VII。

Stanmeyer曾贏得多項榮譽,包括著名的Robert Capa獎、POYi年度雜誌攝影師、並多次榮獲世界新聞獎、年度圖片及NPPA獎。2008年他拍攝一輯有關全球瘧疾的深度圖片故事,獲得了國家雜誌獎。2012年憑VII紀錄片系列「Starved for Attention」獲艾美獎提名,並於2014年以於吉布提拍攝,題為「Signal」的相片取得世界新聞獎。

他曾出版一系列書籍,包括紀錄了他居住於峇里島五年多的觀察的Island of the Spirits,而2012年他和VII照片社合作出版的新書──Questions Without Answers(Phaidon),則紀錄了三十年來世界上的社會衝突及改變。

2013年他於美國麻省West Stockbridge開始經營Stanmeyer畫廊及Shaker Dam咖啡店,並置公平種植、符合人權所直接採購的咖啡和他關於社會議題的作品,結合其對攝影及咖啡教育的熱忱。

Stanmeyer與家人住在美國麻省西部伯克郡一個夏天滿是螢火蟲的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