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


等待、期盼、求神拜佛 -
渴望、奢望、謝天謝地!

搾取、詐取、荼蘼謝卻 -
重臨、再現,似水流年 -

無視、懊悔、不堪回首 -
凝視、捉緊、振翅高飛!

追尋、擁抱、夢寐思服 -
為之死、為之活、血淚倶乾!

把玩、摧毀,重生!
誘捕、忘懷、稍縱⋯⋯即⋯⋯⋯逝。

你如何迎接「機遇」?「機遇」又於你何干?


Zoher Abdoolcarim 譚崇翰

譚崇翰居於香港,2008年6月成為«時代週刊»亞洲版總編輯,領導屢獲殊榮的«時代週刊»亞洲版。在此之前,他由2002年開始是«時代週刊»亞洲版的資深編輯。他的封面故事包括2007年6月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的文章。

加入«時代週刊»亞洲版前,他是«亞洲週刊»的執行編輯和新加坡的«Asian Business»之編輯。 譚崇翰在其職業生涯中,曾是駐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外國記者,報導菲律賓、印度、汶萊和香港的新聞。他曾報導亞洲大事如菲律賓尼諾·阿基諾遇刺、前菲律賓總統馬可斯和印尼總統蘇哈托下台、北京天安門廣場鎮壓、香港回歸中國、亞洲金融危機和911襲擊對亞洲的影響,並採訪了許多亞洲的領導人。

印度裔英藉的譚崇翰於香港土生土長,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他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陳育強

陳育強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其後於美國鶴溪藝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並曾於中大藝術系任教逾二十五年。曾參與展覽超過一百次,包括第五十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第二屆亞太三年展等。陳曾擔任多年《香港視覺藝術年鑑》主編;現為ParaSite藝術空間、香港美感教育機構董事、亞洲藝術文獻庫及雅禮協會顧問。他的研究興趣為香港藝術、混合媒介及公共藝術。

Clément Chéroux

Clément Chéroux現為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項目的資深策展人。

自2007年始任巴黎龐畢度中心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項目的策劃人,更於2013年起榮升總策劃人。他曾於巴黎第一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及瑞士洛桑大學任教攝影歷史,並於法國攝影協會出版的雜誌《Études Photographiques》任執行編輯。Chéroux 同時是獨立策展人、作者及編輯,他曾出版的攝影書籍及刊物超過40部。

Chéroux 畢業於亞爾國立高等攝影學院,後於巴黎第四大學修讀美學、科技及藝術創作碩士學位,及於巴黎第一大學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他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史學系擔任客席研究員及保羅蓋蒂博物館客座學者。

他曾就「Edvard Munch: The Modern Eye」展覽獲頒挪威皇家司令官勳章;亦憑《Prix Nadar》一書與Quentin Bajac一同贏得法國Prix Nadar「年度最佳出版物」大獎;並與Andreas Fischer藉《The Perfect Medium: Photography and the Occult》一書獲得法國幻想文學大獎。

馮美華

馮美華於1977至1985年間曾創作十餘部獨立實驗短片,1986年始從事錄像藝術創作,至今作品共二十餘部。她後來將錄像推展至裝置及劇場創作。馮氏亦關注視覺和表演藝術的發展,更於1994年獲得亞洲文化協會頒發獎學金往紐約參研錄像藝術。199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藝術發展獎學金」(錄像裝置藝術)。馮美華屢任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獎評判,現為民政事務局和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和評審員、非牟利慈善文化藝術機構艺鵠的主席及鮮浪潮電影節有限公司榮譽司庫。

後藤由美

後藤由美為獨立攝影策展人、編輯、研究者、顧問、教育及出版工作者,著力促進跨界文化交流。她跟日本當地及國外藝術家合作,當中不少在面對衝突、自然災害、社會問題、人權問題及女性議題影響的地區工作或生活。她亦與人權行動者、人道組織、本地及國外的非政府組織合作。此外,她擔任多個國際攝影組織、攝影節及活動的提名人及評審。

後藤由美現居東京,是Reminders Photography Stronghold的共同創辦人及策展人。Reminders Photography Stronghold為東京攝影空間,致力促成各種攝影相關活動。

李偉業

李偉業為攝影師及創作總監,居於新加坡,他以創作人、策展人、製作人及編輯身份,大量參與區內攝影及藝術項目。2010年,他創立了 Invisible Photographer Asia (IPA),現已成為亞洲具影響力的攝影及視覺藝術平台。 李偉業為多個藝術節及藝術項目的策展人及提名人,包括吳哥攝影節、Prix Pictet及PhotoQuai雙年展,他亦同時為多個比賽之評審,包括Feature Shoot Emerging Photography Awards、Singapore Creative Circle Awards及Kuala Lumpur International Photoawards。近年,他出版個人攝影書,名為Suddenly The Grass Became Greener。

Michael Wolf

德籍攝影師 Michael Wolf 生於慕尼黑,現居於香港。他的創作圍繞大都會的生活經驗。他不少的攝影計劃都以記錄充滿地方色彩的建築和文化為主。Michael Wolf 於加拿大、歐洲和美國成長,曾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及德國埃森佛克望大學跟隨Otto Steinert 留學。1994年,他搬至香港定居,於《Stern》雜誌以合約攝影師的身份工作八年。自2001年始專注開展個人的攝影計劃,先後出版多本攝影書。

他的作品曾於多個地方展出,包括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聖保羅建築雙年展、紐約Aperture Gallery、芬蘭Tempere的Vaprikkie 博物館、德國漢堡的Museum of Work、漢諾威的Kestner Museum、弗柯望博物館、深港雙年展和芝加哥的當代攝影博物館等。其中不少作品亦為博物館收藏,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加州聖荷西美術館、芝加哥當代攝影博物館、埃森弗柯望博物館、香港M+博物館、法蘭克福德國建築博物館以及香港文化博物館。

Michael Wolf 分別於2005年及2010年贏得世界新聞攝影大賽 (World Press Photo Award Competition) 首獎,並於2011年同一比賽中得到榮譽獎。他更於2010及2016年兩度入圍Prix Pictet攝影獎。

他出版過32本攝影書,其中包括:《HK Informal Seating Arrangements》 (Peperoni Press, 2015)、《HK Umbrella》 (Peperoni Press, 2015)、《HK Flora》 (Peperoni Press, 2014) 、《HK Trilogy》 (Peperoni Press, 2013)、 《Small God Big City》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Bottrop Ebel 1976》 (Peperoni Press 2012)、《Tokyo  Compression Three》 (Peperoni Press/Asia One 2012)、《Architecture of Density》 (Peperoni Press/Asia One 2012) 、《Hong Kong Corner Houses》、(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1) 、《Portraits》 (Superlabo, Japan, 2011)、《Tokyo Compression Revisited》(Peperoni Press/Asia One, 2011) 、《Real Fake Art》 (Peperoni Press/Asia One, 2011)  、《FY》 (Peperoni Press, 2010)、《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Peperoni Press, 2010) 、《Tokyo Compression》 (Peperoni Press/Asia One 2010) 、《Hongkong Inside Outside》 (Asia One/Peperoni Press, 2009) 、《The Transparent City》 (Aperture, 2008) 及 《Sitting in China》 (Steidl, 2002).

Lisa Botos

Lisa Botos為製作人、策展人及圖片編輯。她現於新加坡工作,並成立Botos,致力藝術相關的顧問、策展及出版項目。2008年她於香港參與成立當代藝術藝廊Ooi Botos。她亦曾擔任亞洲時代雜誌圖片編輯,與其團隊及國際攝影師合作,共同製作得獎委託作品。Lisa Botos曾為Vladivostok Biennale of Visual Arts 2013之國際策展人,及上海藝術影像展顧問。她亦曾為泛亞洲攝影期刊Punctum的editorial ambassador。

她於2011至2016年為WMA大師攝影獎顧問,她亦曾參與2015年香港大學與英國Clore領袖培訓計劃合辦之「文化領航學程」,並為Artist Pension Trust副策展人、Found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of Photography顧問及VII Foundation顧問。

陳暢

陳暢現時為舊金山中華文化基金會的策展人及藝術總監。2008年,陳暢發起了美國首個支持在美華裔藝術家的平台「鮮銳」優秀藝術家系列活動,並於2009年發起「現在時雙年展」。2010年,她組織了「性別身份」論壇,在廣州、北京和上海舉行多個城市研討,其後她於2011年在上海、三藩市、邁阿密及多倫多策劃展覽「WOMEN我們」。她最近期的項目是在三藩市社區結合社會實踐的「關鍵詞學校」和「社會植物學」的實驗項目,計劃由藝術家徐坦領導並獲得三藩市藝術委員會和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

她策展的其他項目包括「水墨時刻」,一個挑戰傳統國畫中民族和性別歧視的展覽,該展覽分別於亞洲藝術博物館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展出,並巡迴至杭州浙江美術館。她亦策展或外借策覽予Yerba Buena藝術中心和紐約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自 2009年開始,她主導三藩市公共藝術計劃「Arts-in-Storefront」和「斯托克頓車站的中央地鐵臨時公共藝術」,以及「Culture Mapping」,計劃旨在調查移民社區的藝術和主張政府資助資金不足的社區。

2012年她獲頒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 Summer Scholar。她畢業於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獲得視覺和批判研究碩士學位。

馮浩然

馮浩然生於香港。曾受多個領域的設計教育,並於英國倫敦深造廣告與攝影。現職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

擅長運用不同之另類攝影印曬方法創作,作品曾於香港、澳洲、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及中國各地展出。2007年於英國舉辦首個個人光媒版畫展。曾入選中國全國版畫展、美國費城印藝中心司國際版畫比賽及泰國國際版畫與素描展等藝術競賽。作品被亦廣東美術館、四川神州版畫博物館、貴州貴陽美術館、青島市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深圳大學及香港文化博物館等收/購藏。

曾於2001年至2009年任香港版畫協會常務委員。並於2000年與友儕設立香港唯一之開放版畫創作空間 — 香港版畫工作室,在推廣版畫圖像藝術之餘,亦致力利用藝術服務民眾,回饋社群;包括每年一度的國際性版畫項目 — 香港圖象藝術節。

Frank Kalero

Kalero於巴塞隆拿Pompeu Fabra大學修畢媒體傳訊。他曾於Benetton於意大利的研究中心Fabrica駐留、在西班牙創辦雜誌OjodePez,並參與創辦Invaliden1 Galerie(柏林)、藝術雜誌The World According To(柏林)及亞洲攝影雜誌Punctum(印度),他亦主理Ojodepez Photo Meeting Barcelona。他亦曾擔任GetxoPhoto攝影節藝術總監(西班牙Bilbao),為期三年。現時他參與開發新媒體網上平台SCREEN。Kalero曾任三屆WMA大師攝影獎評審,亦為第四及五屆PhotoQuai雙年展藝術總監(巴黎),並參與創辦GoaPhoto攝影展(印度Panajim)。他曾任教Joop Swart Masterclass 2014,2015年他獲阿美尼亞政府邀請,策展紀念種族屠殺百周年,同年他於阿姆斯特丹World Pride Award擔任評審主席。

陸恭蕙

陸恭蕙一直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在1980年代曾任香港藝穗節、香港藝術中心及中英劇團董事局成員。她於1990年代任職立法會議員期間,主力促成香港藝術發展局之成立,及後出任該局首屆副主席。陸恭蕙同時為一位收藏家及作者,出版多項著作。

陸畢業自法律學系,早年從事期貨買賣。她曾於1992至2000年間出任兩屆立法局議員,後於2000年創辦非牟利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並擔任行政總裁。2012年,陸恭蕙獲委任環境局副局長。她亦是WYNG基金會的始創董事會成員,現出任香港科技大學兼任教授及何鴻毅家族基金董事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