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


在商品氾濫的物質社會,大眾對過度消費的文化習以為常。隨之而來的,是過量的物質產出和不必要的浪費。市場不斷擴張,產品不斷且急速地推陳出新,愈來愈多的人沉醉在追求潮流的快感之中。奇怪的是,對於這種模式所產生的無盡的廢物,卻愈來愈得不到社會的關注。 追求潮流的心態已成為主流意識:一條牛仔褲未被穿舊,人們已又新添一條刻意破洞造舊的新牛仔褲;人們再也不會等到電器用壞才買新的;食物吃不完就倒。早就面臨逼爆威脅的堆填區,每日接收過萬公噸廢物。在豐盛富足的表象下,隱藏著甚麼樣的現實?我們正向怎樣的未來前進? 廢物不僅僅是「垃圾」,還有許多無形的耗費。由有價值的物品變成廢物,廢物的問題從來都牽涉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甚至分配與公義的問題。如何理解問題、讓人發現事情的另一面相,和提出新思維,正是我們需要而期待的。


Zoher Abdoolcarim 譚崇翰

譚崇翰居於香港,2008年6月成為«時代週刊»亞洲版總編輯,領導屢獲殊榮的«時代週刊»亞洲版。在此之前,他由2002年開始是«時代週刊»亞洲版的資深編輯。他的封面故事包括2007年6月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的文章。

加入«時代週刊»亞洲版前,他是«亞洲週刊»的執行編輯和新加坡的«Asian Business»之編輯。 譚崇翰在其職業生涯中,曾是駐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外國記者,報導菲律賓、印度、汶萊和香港的新聞。他曾報導亞洲大事如菲律賓尼諾·阿基諾遇刺、前菲律賓總統馬可斯和印尼總統蘇哈托下台、北京天安門廣場鎮壓、香港回歸中國、亞洲金融危機和911襲擊對亞洲的影響,並採訪了許多亞洲的領導人。

印度裔英藉的譚崇翰於香港土生土長,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他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陳暢

陳暢現時為舊金山中華文化基金會的策展人及藝術總監。2008年,陳暢發起了美國首個支持在美華裔藝術家的平台「鮮銳」優秀藝術家系列活動,並於2009年發起「現在時雙年展」。2010年,她組織了「性別身份」論壇,在廣州、北京和上海舉行多個城市研討,其後她於2011年在上海、三藩市、邁阿密及多倫多策劃展覽「WOMEN我們」。她最近期的項目是在三藩市社區結合社會實踐的「關鍵詞學校」和「社會植物學」的實驗項目,計劃由藝術家徐坦領導並獲得三藩市藝術委員會和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

她策展的其他項目包括「水墨時刻」,一個挑戰傳統國畫中民族和性別歧視的展覽,該展覽分別於亞洲藝術博物館及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展出,並巡迴至杭州浙江美術館。她亦策展或外借策覽予Yerba Buena藝術中心和紐約的美國華人博物館。自 2009年開始,她主導三藩市公共藝術計劃「Arts-in-Storefront」和「斯托克頓車站的中央地鐵臨時公共藝術」,以及「Culture Mapping」,計劃旨在調查移民社區的藝術和主張政府資助資金不足的社區。

2012年她獲頒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 Summer Scholar。她畢業於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獲得視覺和批判研究碩士學位。

Frank Kalero

Kalero於巴塞隆拿Pompeu Fabra大學修畢媒體傳訊。他曾於Benetton於意大利的研究中心Fabrica駐留、在西班牙創辦雜誌OjodePez,並參與創辦Invaliden1 Galerie(柏林)、藝術雜誌The World According To(柏林)及亞洲攝影雜誌Punctum(印度),他亦主理Ojodepez Photo Meeting Barcelona。他亦曾擔任GetxoPhoto攝影節藝術總監(西班牙Bilbao),為期三年。現時他參與開發新媒體網上平台SCREEN。Kalero曾任三屆WMA大師攝影獎評審,亦為第四及五屆PhotoQuai雙年展藝術總監(巴黎),並參與創辦GoaPhoto攝影展(印度Panajim)。他曾任教Joop Swart Masterclass 2014,2015年他獲阿美尼亞政府邀請,策展紀念種族屠殺百周年,同年他於阿姆斯特丹World Pride Award擔任評審主席。

Louise Clements

Louise Clements既於英國生活和工作,亦於世界各國遊走。她自2001年起為QUAD ——一所當代藝術、電影及新科技中心 (www.derbyquad.co.uk) 擔任藝術總監;而自2004年起,她擔任了英國打吡FORMAT國際攝影節的創辦人兼藝術總監。自1998年起,Louise Clements便以獨立策展人身份發起多項藝術、電影以和攝影展覽,以及委託、出版、公眾參與等項目。最近她分別於2012和2013獲頒Milapfest Fellowship 和印度的the Blow-up Fellowship。此外亦曾為世界各地多個活動擔任嘉賓策展人,包括Habitat Centre及Haus Khas BlowUp (印度,德里,2012)、Dong Gang 攝影節(南韓,2013)、大理國際攝影節(中國, 2013),Noorderlicht 20/20 (荷蘭,格羅寧,2013),Photoquai Biennale (巴黎, 2015)、Christophe Guye 2020vision (瑞士,2015); Hamburg Phototriennale Container City (德國,2015); Venice Biennale, the Leisure Principle EM15 (2015).

Louise Clements定期為書刊及雜誌就當代藝術撰文,同時亦為 葡萄牙Archivo、意大利OjodePez、澳洲HijackedIII、英國PhotoCinema、南韓Photography Magazine等刊物之客席編輯,以及1000 Words (www.1000wordsmag.com)之特約編輯。她經常獲邀出任國際性攝影比賽的評審、提名人,以及歐洲、美洲和亞洲等地攝影節和畫廊專家鑑賞員。

朱沛宗

朱沛宗是iPhone一系列「藝術指南」應用程式的藝術顧問及發佈人,並擁有超過十年該行業經驗。曾任職紐約Sotheby拍賣行及亞洲客戶開發主管。2008年,朱沛宗建立Vermillion Art Collections藝術顧問公司,專門與私人藝術收藏家及藝術品收藏公司合作。他現為Para/Site藝術空間的董事會成員、程式設計委員會的香港代表及亞洲藝術文獻庫的督導委員會委員。朱沛宗是Time Out雜誌Collectionist專欄的作者,亦曾於ArtHK 09 香港藝術國際展的亞洲藝術論壇向銀行和不同機構等進行演講。朱沛宗畢業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持有國際關係和東亞研究的學位,以及視覺思考策劃指導資格。

Christopher Phillips

Christopher Phillips自2000年起擔任紐約市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策展人,曾策劃多個關於歷史和當代攝影的展覽。2004年,他與巫鴻策劃美國首個大型的當代中國攝影展覽:Between Past and Future: New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China,並策劃多個後續展覽探討當代亞洲攝影,包括:Atta Kim: On-Air (2006)、Shanghai Kaleidoscope (2008)、 Heavy Light: Recent Photography and Video from Japan (2008)、 H20: Art on the Horizon of Nature (2010),以及Wang Qingsong: When Worlds Collide (2011)。他的著作有Photography in the Modern Era: European Documents and Critical Writings 1913-1940。他是紐約大學和Barnard College的兼任教師,教授攝影歷史和評論。

相片由 Albrecht Tübke 提供

黃譚智媛醫生

黃譚智媛醫生為時裝藝術品牌Daydream Nation總監,品牌多次與劇場、舞蹈、音樂、電影及視覺藝術作跨媒體合作。她同時為香港地球之友主席,該會遠景成為香港倡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織,並推動政府、企業和社會,共建可持續發展並公平合理的環保政策、營商方式和生活形態。黃譚智媛醫生亦曾於世界銀行出任公共衛生部專家,她倡議通過生活的創新及實踐,達致社會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