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宇為現居英國的多媒界藝術家,作品跨越不同媒界,包括攝影、錄像、裝置、文獻、物件及行為。經由創作,李典宇自己置放於不同場域中,並即時回應周遭環境,藉此了解他面對的多種文化。他的作品展現對我們現今世界的深刻反應,他探索日常生活的細節──生活的各種儀式、日程、模式,以及其與本土及全球的關係。近期作品置於再現的形式、方言、特定的地理及歷史脈絡,以及個人與政治的相交點中。
李典宇的作品曾於多個國家展出,包括: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第三屆布加勒斯特雙年展、2015年度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瑞典Umeå之Bildmuseet、德國Oldenburger Kunstverein、韓國首爾Alternative Space Loop、倫敦Danielle Arnaud、悉尼Chalk Horse(經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柏林Petra Rietz Salon、紐約SVA(經Artprojx)、倫敦Rivington Place、北京空白空間,以及蘇黎世Christian Roellin。
他曾參與多個駐留計劃,包括中國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英國Hampshire及中國成都的ArtSway Production Residency,以及中亞地區的Space Artists Exchange Residency。他的作品曾被收錄於多本出版物,包括2014年出版的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ume III by Phaidon、2013年的The Chinese Art Book、及Phaidon出版社的書本。2007年,他的個人作品「慈蹤萬里」,於星期日泰晤士報獲Martin Parr選為該年十本最重要攝影書之一。他曾於Tate Modern、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及大英博物館演講,現為英國Falmouth University攝影高級講師。
「慈蹤萬里」意念來自藝術家李典宇對母親的回憶。通過睡前講故事,其母親的回憶漸漸成為李的回憶。2001年,李與母親合作,由對方的收藏為起點,再經過多次旅程以後,他們尋回她往事的發生地點。將現實與想像比較,辨認出經時間轉化的舊地,以及發現依然不變的物事。
李典宇的彩色相片展開時間中的零碎片段,描述中國二十年代的鄉郊傳統,及四十年代末的共產意識形態。五十年代後的二十年,李轉而聚焦轉變中的香港,香港當時正由漁村開始轉型為大都會。英國統治下,那是血汗工廠與西方影響的年代。而終於,李集中於英國,由舉家移居英國時,罷工與非工業化的七十年代,直到多元文化與全球化的二千年。
在家庭照與李典宇母親的輔助下,「慈蹤萬里」觸發重複與懷舊的感覺,讓我們一瞥自身身處的時代。李典宇作品的核心,是時間的旅程,展示我們對地方的回憶,以及地方讓我們想起的種種。它是形成我們的存在及身份各種因素的總和。地方盛載了生命經驗,仍然沉睡,正待被發掘、考究及收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