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 – 阿姆斯特丹「This Art fair」展覽
2018年11月 – 深圳國際城區影像節,作品「是時候馴服虎媽?」
2018年10月 – 香港國際攝影節,作品「Silence of the Sky」
2018年9月– 香港典亞藝博展覽,作品「Silence of the Sky」
2018年6月– 作品刊登於旅遊雜誌《Field & Stations》
2018年5月– 香港Affordable Art Fair 「Discovery – 攝影獎」入圍攝影師
2018年5月–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聯展「亞洲、光、希望與活力」
2018年4月– 展覽及講座「Unleash the passion of Wong Chuk Hang」
2018年3月– 中國深圳馬格蘭多媒體及攝影導師計劃
2017年12月 – 香港《南華早報》的圖片故事「香港後巷的理髮師」
2017年11月 – 香港個人展覽「Glamour in unglamorous places」
2017年11月 – 作品刊登於美國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雲南)
作為一個曾旅居中國,現居香港的荷蘭籍藝術家,我既是一個局內人,也是個局外人。
我在亞洲生活了一段時間,因為自己也是一位媽媽,無可避免地近距離接觸到「虎媽」現象,甚至身在其中。
而在香港,只要與上學的孩子一同生活過,就會感受到那些學童自殺事件帶來的沈重。
我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此事,亦留意到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學生的公開考試成績在國際水平上十分突出。
然而統計數字歸納出來的結果令人汗顏:部分小學生擁有的戶外運動時間比囚犯還要少;百分之五十的中學生有抑鬱症狀。而一直以來,亞洲的學校制度被稱為「壓力煲」。
到底誰對誰錯?不少父母一直擔心,如果不做「虎媽」,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我希望藉着這系列的作品,呈現一種集體的無力感。這個集體包括孩子、家庭和學校,沒有任何人可獨力走出那個牢籠。
我擔心這個世界會逐步蠶食孩子的個性,讓他們變得平平無奇,只能被放在成績和知識的尺上,受人量度。我怕學生無法體驗學習的樂趣,只能感受要測驗合格、拿高分的壓力。這個視覺宣言「是時候馴服虎媽了?」旨在讓我們一同反思學校和家庭在教育上的角色和意義。我們是否應讓孩子對急速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還是只想將他們推入頂尖的高等學府,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