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鑄着獅子手捧昔日的東方之珠。 我們在珍珠上方鑽孔,變作針孔鏡頭。
荃灣柴灣角街,晴,20秒,24x60吋 祈德尊新邨——荃灣是新界首個新市鎮,該邨以紀念在1952至1981年期間擔任房協主席的祈德尊爵士命名。1989年,當時的總督衞奕信爵士伉儷為屋邨主持開幕典禮�
現時公共電話亭經常被貼上暫停服務的標示,亭內的燈箱半數以上已壞掉。我們為它披上銀色的反光衣,在漆黑的亭內貼上18張相紙,打開鏡頭,把投影變成負片。
中環碼頭,晴,15秒,24x60吋 怡和大廈——原名康樂大廈,1973年落成,樓高52層,外牆採用圓窗,成為當年中環新填海區的地標。在1970年代曾經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及東南亞最高的建築物。
九龍塘窩打老道,晴,25秒,24x60吋 九龍東軍營——原名奧士本軍營,是英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交還中國政府的14塊軍事用地之一,供解放軍駐港作防衞用途,是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標記 �
香港大會堂,晴,25秒,24x60吋 和平紀念碑——刻有 ‘The Glorious Dead’ 並分別刻上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份,悼念死難者。八十年代碑的側面再刻上「英魂不朽 浩氣長存」。
皇后像廣場,陰晴不定,50秒,24x60吋 終審法院——大樓於1912年落成並在1985至2011年間供立法機關使用。泰美斯女神雕像至今依舊昂然屹立於大樓上。終審法院現為法定古蹟並不對外開放。
太子彌敦道,陰晴不定,1分15秒,24x60吋 太子站——2019年8月31日後,太子站B出口封閉,市民每天在太子站獻上白色鮮花。 花束佈滿站外,成為墓碑。2019年10月10日仍未解封。
每座公共電話亭都擁有自己的編號並能在通訊事務管理局找到其座標。 但鑑於公眾對電話亭需求持續減少,通訊事務管理局會於2019年年底前完成剔除電話亭的檢討。
東方之珠的正後方是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肖像的雙眼。 光穿透眼睛,回望昔日此時的景象。
鄧廣燊,1992年出生於東莞,現居香港。2019年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同年獲得關晃先生紀念獎學金。藝術創作包括:繪畫、素描、攝影、裝置等。部分作品被私人收藏。
袁雅芝,1994年出生於香港。2019年獲得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個人創作以攝影為主。曾於2018年入圍第六屆新加坡國際攝影節攝影集單元,同年更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本科畢業展獲WMA媒體藝術新秀獎。
凝聚一線光投映進枯竭的空間,再生終將逝去的景象。
五十年代,港英政府在香港各處豎立公共電話亭供大眾使用。
隨着科技發展,網絡遍佈全港,智能電話閃爍遊走。人們任憑亭內的燈光熄滅,為數千個一平方米的棄置空間。
我們為失能的空間披上反光衣,戴上鑽孔的硬幣,化作暗箱。透過亭內倒置的影像,穿梭回歸前後的地標。記錄城市中永無止境的「卸」與「建」的政治關係。
一個靜待拆卸的電話亭,一枚仍在流通的英女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