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及純藝術碩士,嚴氏主要從事混合媒介,表演及文字創作,包括透過行動和建構情境讓公眾參與創作中。作品探索人類溝通之間的誤差、傳譯和引力。在小說和歷史、身體和情感記憶, 時間和旅程之間,演繹人們如何通過重述記憶來聯繫自己與日常人事。近期參與的項目及展覽包括:《看管時間的人》(油街實現,2018);《香港人權藝術獎2017 展覽》(刺點畫廊,2017);《廿年回歸前後話》(1a空間,2017);《山中美術館》(四方當代美術館,2016)。她是天台塾創辦人之一及藝術家組織 L sub 的核心成員,L sub 將參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0》 香港部屋項目。
皇家廠曾是爸爸住了多年的木屋區,跟着當時的地址我卻來到一個公務員合作社樓宇的廢墟,因近年所有業權由內地投資公司購得而人去樓空,將會發展成豪宅。
大門沒有上鎖,我的好奇迅速轉為一種激動,空間暴露了時代對照下冷酷的現況──香港的住屋問題:由50年代自己非法搭木屋,到有合作社建屋的制度,竟有一種「可能」叫「在香港起樓」,但到現在住屋帶給大部分的人只有刺痛的感覺,不斷炒高樓價,難以想像負擔得起物業作為家 。而眼前偌大的空樓給我檢視停留在物件上的香港時間,想像擁有自己地方的生活質地,想像殖民地時代的小康之家 。
八九六四的剪報與黃色雨傘掛飾、合作社的建屋文件與散落一地的私人資料、5位數6位數7位數8位數的電話號碼、海外明信片與結婚幻燈片、廳中的神像與房內大量的色情刊物,實在是一個充滿奇幻異色的空間,彷彿踏進了歷史的後台,收藏已久的物品終於衝出地底赤裸裸的展現在日光下,這不是遠古而是近代的,不同時空的記憶恣意穿梭,揭露了個體的、家庭的,能與現在產生交織和共鳴的經驗。
誘使我再次回到大廈拍攝是因為我想從物件「重組案情」,卻發現明顯有物件被移走,場景是更胡亂的被翻箱倒櫃,失去主人的物品,如沒人理會的歷史,被人任意擺佈、改動、刪除和定義。 這不正是過渡的一種本質?
攝影提供了一個理性的眼睛去觀察這個還未鎖上的空間,以及捕捉此刻流動的情感。我放棄把事件的真相還原,而是通過相片建構一條主觀的時間線,分析物件身上原以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痕跡,為合作社樓宇牽連的歷史刻下一個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