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入圍作品

馮思諾

歐陽茉莉,茱麗仁

鄧廣燊,袁雅芝

廖家明

王懷謙

馮思諾

廖家明

歐陽茉莉,茱麗仁

王懷謙

鄧廣燊,袁雅芝
馮思諾
項目說明
香港法例第503章:逃犯條例
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猶如當頭棒喝。赤裸裸的畫面,衝擊視覺、情感。
我不知所措,亦難以直面。家常與日常物件,讓我安全重塑出一些運動中的畫面。
一半影像伴隨憤慨、恐懼。熟悉的家常,驟然面目全非,斷絕人性的聯繫,成為暴力。
觀看光的聚與序,喚醒我對日常的關注。獅子山、太空館、香港之路,光,賦予更多元的價值。日常,不再只是物質主義的符號。
馮思諾
個人履歷
馮思諾(b. 1994)為香港自由身攝影師。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作品主要從自身成長背景及環境出發,揣摩何謂人,何謂生存,何謂世界。
馮思諾於2018年WMA映香港攝影比賽獲獎,作品於2019年在WMA Space展出。
廖家明
項目說明
九龍公園坐落在繁華的尖沙咀,是同志社群的秘密基地,又稱「魚塘」,即男同志鬼混和尋找「一夜情」的地方。這個項目着眼九龍公園日常作為一個大眾休憩空間,及成為少數群體逃避社會規範的「異托邦」。男同志在這裏尋歡作樂,如同動物趨光,但他們真正要找的是什麼呢?
廖家明
個人履歷
廖家明,1992年於廣東出生。他於2016年從中山大學取得新聞文學士學位,2019年從香港城市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目前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他主要以影像為創作媒介,並以此質疑現實與虛擬的關係和連結。他關注都市生活、少數群體及生存空間等議題。他的作品曾在倫敦、蘇黎世、上海等城市展出或播映。
歐陽茉莉,茱麗仁
項目說明
今年初夏,我的攝影師朋友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志趣相投的人,正當他們準備見面時,社會運動爆發,線下的二人各自忙碌起來。因為一句玩笑「等五大訴求實現兩個或以上才見面」,他們開始了一個關係實驗:在目標實現前,只在全黑沒有光的環境中約會,黑暗中唯一的光源是相機的閃光燈以延續虛擬世界中的模糊印象。時至今天,他們已於黑暗中約會數次,依然不知對方的樣貌和身份。
歐陽茉莉,茱麗仁
個人履歷
此組作品由一位攝影師與一位建築師合作完成,基於項目本身的匿名屬性,兩位作者的詳細簡歷暫時無法提供。
歐陽茉莉,茱麗仁
歐陽茉莉是一位藝術家,生於1992年, 現生活工作於香港。茱麗仁是一位建築師,生於1988年,現生活工作於香港。
王懷謙
項目說明
《BURNT》是一本影像日誌,記錄香港社會最近的動盪。所有相片都用35米釐菲林相機的第一格(底片計算器上對準零之前)拍攝而成的。
在這段反政府的浪潮中,一張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個女生在示威者和警察的衝突期間,被射中眼睛。那個清晰的傷勢揭示了部分事實——它呈現了結果,卻沒有顯示原因。沒有人可以緊貼和消化正在不斷傳播的海量新聞。沒有人能肯定新聞是否已道出全部真相,還是只在拼湊碎片。
這些照片經歷了機械和化學過程而成。當一卷菲林被裝入相機時,前幾吋的膠片會因暴露在光線下,而無法捕捉清晰的影像。因此,許多攝影師會直接棄掉菲林相機拍攝的第一張照片。但是,我卻喜歡那道將相片割開兩半的「疤痕」,令影像既可見,又不可見。它僅呈現了部分的影像,彷彿在呼應現實的曖昧。
– WWH
王懷謙
個人履歷
王懷謙,生於1975年加拿大溫哥華。1999年畢業於麥基爾大學建築學士學位,後於2001年取得香港大學建築碩士。2010年在香港成立了一川建築師事務所,現為一位建築師及街頭攝影師。
他表示:「最初,我用鏡頭來捕捉有趣的空間和設計,作為工作的靈感。慢慢地相機成為了我隨身攜帶的物件,我會拍下任何觸動我的事物。
直到我遇到馬格蘭攝影師Elliott Erwitt和日本街頭攝影師Shin Noguchi,受其作品反映的文化和人文關懷所影響,才決定開始街頭攝影,自此以後,攝影變成我其中一個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