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
李卓媛
項目說明
缺景
創作從一張褪色的老照片開始。
於祖母遺物的舊相簿中,我偶然發現祖父母於70年代在柴灣曾經營一家士多 ——「文利商店」。當我尋訪這士多的原址時,發現它早已變成一堵水泥高牆,立在鐵路站的對面。
我以「半倒模」的方式來為士多製作 「標本」,像化石一樣把消失中的城市風景烙印於水泥上。我以倒模來製造影像,以光影對倒這些在機遇和繁華下所漸漸消逝的日常瑣事,一道被淡忘的人文風景。物件於水泥中的負空間以負影像來呈現,被掏空了的物象又仿佛於影像的反面猶存——一種若重若輕的「此曾在」。 士多大概沒有名字,因它不曾被人們記起;只被牢牢記着它真實地存在於某街口轉角,是我們曾經最熟識的。
李卓媛
個人履歷
李卓媛,1992出,於香港長大、生活及工作。201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2017年獲選為New Light, 並於光影作坊舉辦首個個展「填空補白 」,其後亦到訪德國及台灣參與藝術駐村、展覽及發表。她的攝影創作源自她對日常生活中瑣碎與平凡事物的觀察,並於陶瓷創作中對物料與倒模的探索。
入圍作品

Saskia WESSELING

馮祺

葉建邦
張雅玲

黃雪綾

Pierfrancesco CELADA

Saskia WESSELING
張雅玲

馮祺

黃雪綾

葉建邦

Pierfrancesco CELADA
Saskia WESSELING
項目說明
作為一個曾旅居中國,現居香港的荷蘭籍藝術家,我既是一個局內人,也是個局外人。
我在亞洲生活了一段時間,因為自己也是一位媽媽,無可避免地近距離接觸到「虎媽」現象,甚至身在其中。
而在香港,只要與上學的孩子一同生活過,就會感受到那些學童自殺事件帶來的沈重。
我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此事,亦留意到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學生的公開考試成績在國際水平上十分突出。
然而統計數字歸納出來的結果令人汗顏:部分小學生擁有的戶外運動時間比囚犯還要少;百分之五十的中學生有抑鬱症狀。而一直以來,亞洲的學校制度被稱為「壓力煲」。
到底誰對誰錯?不少父母一直擔心,如果不做「虎媽」,孩子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我希望藉着這系列的作品,呈現一種集體的無力感。這個集體包括孩子、家庭和學校,沒有任何人可獨力走出那個牢籠。
我擔心這個世界會逐步蠶食孩子的個性,讓他們變得平平無奇,只能被放在成績和知識的尺上,受人量度。我怕學生無法體驗學習的樂趣,只能感受要測驗合格、拿高分的壓力。這個視覺宣言「是時候馴服虎媽了?」旨在讓我們一同反思學校和家庭在教育上的角色和意義。我們是否應讓孩子對急速變化的世界做好準備,還是只想將他們推入頂尖的高等學府,一了百了?
Saskia WESSELING
個人履歷
2018年12月 – 阿姆斯特丹「This Art fair」展覽
2018年11月 – 深圳國際城區影像節,作品「是時候馴服虎媽?」
2018年10月 – 香港國際攝影節,作品「Silence of the Sky」
2018年9月– 香港典亞藝博展覽,作品「Silence of the Sky」
2018年6月– 作品刊登於旅遊雜誌《Field & Stations》
2018年5月– 香港Affordable Art Fair 「Discovery – 攝影獎」入圍攝影師
2018年5月– 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聯展「亞洲、光、希望與活力」
2018年4月– 展覽及講座「Unleash the passion of Wong Chuk Hang」
2018年3月– 中國深圳馬格蘭多媒體及攝影導師計劃
2017年12月 – 香港《南華早報》的圖片故事「香港後巷的理髮師」
2017年11月 – 香港個人展覽「Glamour in unglamorous places」
2017年11月 – 作品刊登於美國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雲南)
馮祺
項目說明
香港近年不斷通貨膨脹,樓價高昇,令市民深感生活壓力和置業無望,沮喪及無奈。香港人自信的面貌已不再存在,剩下的可能是移形身影,在這自稱現代文明大都會裏夢想 找到份好工,買冒牌貨品滿足其虛榮心,中六合彩票而得以完成買樓夢⋯⋯等。話說機遇處處的香港,或許,只不過是某種反諷。
馮祺
個人履歷
1962年生於香港。1990年畢業於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2000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之藝術家駐場計劃資助,於澳大利亞的Bundanon藝術中心創作及發表。2005年獲美國Freeman Foundation之藝術家駐場計劃資助,於Vermont Studio Center創作, 2006年入圍香港藝術推廣辦事處之「公眾藝術計劃2006」, 2013年入圍香港畫廊協會之「香港藝術獎」, 2018年入選大華銀行之「水墨畫大賽」。
精選個展:
2014年 「物慾婆娑」香港精藝軒畫廊
2013年 「小龍在天」香港 藝穗會畫
2010年「天人合一」 香港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2008年「欲望 / 消失」 香港精藝軒畫廊
2007年「十年 憶夢——香港回歸十年記想」 香港奧海城畫廊
「油街的脚註」 香港牛棚藝術村1a空間
2006年「整合」香港牛棚藝術村1a空間
2005年 「感官」 香港大學之研究生堂, 「感官」 香港精藝軒畫廊, 「感應」 美國 Vermont Studio Center
2001年「色相」 香港藝術發展局之油麻地畫廊
從事繪畫及攝影。藝術作品獲私人、香港文化博物館、梁潔華藝術基金會、德意志銀行和其他機構收藏 。
黃雪綾
個人履歷
黃雪綾一個非常規的跨性別創作人,在不同的精神健康問題中浮浮沉沉。現職跨性別議題的研究助理,同時亦以不同的創作媒體去表達自己生活上的困擾,包括寫作、楝篤笑、一套於不同LGBTQIA影展播放過的紀錄短片。最近開始攝影,她曾經入圍WMA映香港攝影比賽,現更上一層樓入圍WMA大師攝影獎。
葉建邦
項目說明
身處於攝影氾濫的智能手機時代,大眾拍攝與觀看照片的過程皆縮至極短。在目光長期放在螢幕的時代,如何閲讀相片變得更為重要。影像的意義不在其本身,而是如何閱讀「真實」,讓人注意到照片與照片之間的關係。甚至乎需要透過收集、梳理、整合,再去觀看影像,可以發現攝影出其不意地反映人性矛盾的機遇。
由2014年始,我一直蒐集報紙上的犯罪報道,經常發現黑布蒙頭疑犯被捕,或重組案情的照片。疑犯身穿的Print-Tee與被捕的情境形成矛盾諷刺的時刻。人們有意或無意地透過身穿的衣服,在生活場所流動,表達信念或宣揚訊息,卻碰上了一個尷尬的情況。相片裏面的符號、文字都是真的,但加起來就變得曖昧,讓觀者疑惑。真正的真實是矛盾和無法被看見的。
葉建邦
個人履歷
葉建邦,混合媒介藝術家,1989 年生於香港,2013 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其創作常出現搜集,閱讀,分類,梳理及整合的處理,亦慣常以拼貼及集成的方式呈現,透過將事件、物件和時間串連,以戲謔的方式諷刺所身處的荒謬世界。
Pierfrancesco CELADA
項目說明
「生命總是充滿機遇,問題是當它們來臨時,我們往往難以辨識。」 Tiziano Terzani說。
每天,成千上萬的人都要被迫繞過無數私人樓宇、商場、運輸交匯處上學、上班和下班。這些混凝土堆砌的小島由蜿蜒曲折,如迷宮般的行人天橋和地下隧道連接。
在香港,每一平方里就有一個商場,密集程度堪稱全球之最。商場為香港人提供了無限的機遇,讓人可從中創造集體回憶、建立關係和社區連結,甚至能在酷熱的夏天吸到一口清新的空氣。
商場不僅是香港經濟的核心,更是一個提供衣食住行、娛樂和社交的地方。
我們在這些現代城堡裏生活,簡直一輩子也不用出門。它們是香港當代都市主義的基本組成單位,透過它們,我們可一窺未來城市的樣貌。
商場已取代傳統公共廣場,甚至可比作當代的「古安哥拉」(古希臘廣場),所有連結在這發生,獨獨的是,雨卻從不會在這裏落下。
Pierfrancesco CELADA
個人履歷
Pierfrancesco Celada出生於1979年,他於2010年完成生物機械學的博士學位,現正進行一系列與當代生活相關的長期研究。
他最近以《米蘭,九十號線外》作品入選歐洲攝影展覽大獎,並於巴黎(法國)、維亞雷焦(意大利)、漢堡(德國)及奧斯陸(挪威)進行巡迴展覽。
他曾獲「Happiness ONTHEMOVE Award 2017」、「Photolux Leica Award 2014」及「Ideastap and Magnum Photos Photographic Award 2011」多個攝影獎項。
他在2011年於倫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實習,作品於《新聞週刊》、《紐約時報》、《時代雜誌》Lightbox欄目、《i-D》、《D-Repubblica》、《Vogue》、《Amica》、《Leap》等雜誌刊登。
自2014年始旅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