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
Albert Bonsfills
項目說明
E-LIFE
電腦、電子零件及手提電話在貴嶼街頭隨處可見。貴嶼是中國東南部小鎮,人口約二十萬人。十年內,貴嶼由綠葉成蔭,變成世上其中一個最受污染的地方,只因西方公司通過香港港口輸入以百萬噸計的電子廢物。
此小鎮絕大部份的人口,都日而繼夜在非法工場分拆過時的電子用品,而這些工場通常都位於他們家中的地下室。有趣的是,大部份電子用品都在中國製造,輸出到富裕地方及城市後又再回到中國等待分拆。即使明知對環境及健康的嚴重後果(例如飲用水必須在三十公里以外輸入),他們仍在毫無防護及通風裝設下,抽取鉛、金及銅並加以處理,再送回製成銅線、印刷電路板及電池。
當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如電腦晶片、電容器及螺絲會在黑市發售,而黑社會組織通過操縱交易,剝削社會最貧窮的一群以謀利。無良的經營者都不願展示「回收」的現實,用盡辦法以防真象外洩。
Albert Bonsfills
個人履歷
Albert Bonsfills於1982年於巴塞隆納出生,於Institute of Photographic Studies of Catalonia (IEFC)修讀攝影。
他現居於中國及巴塞隆納兩地,集中展示獨特切身卻不為人留意的故事。希望通過紀實攝影展示社會實況,並以紀錄方法作為工具,反映及協助爭取人權。為了深切明白拍攝對象,Albert Bonsfills嘗試了解他們的夢想,及他們賴以生存的事物。
Albert Bonsfills曾獲選為第四屆Lumix Festival for Young Photojournalism,並獲提名Magnum Foundation Emergency Fund 2014及Joop Swart Masterclass 2014。他的作品亦曾獲獎Premio Internazionale ON THE MOVE及Renaissance Prize。2011年他曾取得供加泰隆尼亞年青攝影記者的資助,支持其於中國東部的工作。
他的作品曾入圍多個獎項及藝術節,並曾於印度、美國、西班牙、意大利、俄羅斯、法國及英國出版和展出。
入圍作品

夏志明

鄧鉅榮

歐鳳雯

Mandy Barker

又一山人(黃炳培)

林愷倩

夏志明

Mandy Barker

鄧鉅榮

又一山人(黃炳培)

歐鳳雯

林愷倩
夏志明
項目說明
我們曾經理所當然地相信,我們就是這地的主人。現實卻可悲地嘲弄著這種奢侈的想法──過去一直令此地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這十多年間受著污染,思想逐漸被蠶蝕,更如病毒般不斷漫延。就在今天,我們不顧後果、無知地棄之不理的一切,將由我們親手使其重重的反撲歸來,再也無處是家。
夏志明
個人履歷
夏志明為香港本地藝術家,曾修讀於澳洲北墨爾本理工學院(商業市場學高級文憑)及塔斯曼尼亞大學(商務學士),後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習基礎攝影。夏氏現為奧野製作藝術總監,此前曾嘗多種職業──髮型師、廚師、保安、銀行文員、籌款主任、搬運員、出版員、公關活動主任及設計師等,以深入瞭解不斷往前奔走的社會,發掘城市逆向面貌。過往作品包括「背影」、「永劫瞬間」及「回歸」等。
透過攝影,我們能夠建立個人與世界的聯繫,遂一直從各處尋找聲音,尋找不同面貌,並以一攝記錄之。生活在以經濟為主導的城市,無論是躲於廚房背後、街頭慈善義賣,以至奢華品牌活動中所遇到的每一個人,人來人往的罐頭臉孔,在任何場景中卻總讓人來不及消化。夏氏相信,唯獨在攝影的瞬間,世界靜止、不斷延長,終能於主觀世界中尋求平衡,並以影像記錄遺留觸感,各種漂浮在空氣中的溝通一一呈現於相片中,透過影像逐一顯現本我,並且不受語言國藉所阻隔,暢通無阻。
Mandy Barker
項目說明
「香港湯」是一個新近完成的長期攝影計劃,展示從香港超過30個海灘收集得來的塑膠廢料。每天,香港有超過1,826公噸都市塑膠廢料進入堆填區,相片通過展示並未進入堆積區或回收場的廢物,反映廢物的種類繁多。
這些圖像直指香港的傳統、事件、自然及文化,以聯繫和警剔大眾現時香港面對的廢物管理危機。來自製造業、零售業、家居及醫療的廢料,與農業、航運業及漁業留下的廢物並置於作品中。
「湯」是對海中殘留廢物,以及香港廢物問題的形容。本系列希望介入公眾,刺激他們的情感,並通過美感及意識上的矛盾,鼓勵公眾負起社會責任。
本系列中的所有廢物都在由2012起,過去三年收集而來,並於香港拍攝及英國構圖,展示在香港不同時間存在的各種廢物。
統計數字:環境保護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二零一二年的統計數字
Mandy Barker
個人履歷
Mandy Barker 是國際知名攝影師,其關於海洋廢物的作品屢獲國際肯定。作品系列「湯」先後於二十多個國家刊出,見於美國時代雜誌、衛報Eyewitness、GEO、CNN、及 The Explorer’s Journal 。她的作品於不同國家展出,作品參展「Gyre: The Plastic Ocean」 展覽,展覽以阿拉斯加 Anchorage Museum為起點,並正於美國巡迴展出。
2012年Mandy Barker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資助,參加塑膠研究考察,與一群科學家由日本航行至夏威夷,穿越散佈海嘯殘骸的太平洋海域。旅程為「SHOAL」系列提供材料,並為她其後的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Mandy Barker亦於各地演講介紹作品,於2013年11月獲邀為香港無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青年論壇講者。她亦於國際版CNN上撰文討論藝術與環境的關係,而她的作品被美國時代雜誌選中宣傳2012年世界地球日。她曾兩次獲提名參與關注持續性發展議題的攝影獎Prix Pictet,其攝影系列「PENALTY」拍攝世界各地769個流落大海的足球,於2014年得到Lens Culture獎項。她亦入圍2014年Critical Mass Top 50。
她的作品旨在結合美感及議題的矛盾,帶動及刺激觀眾的情感反應,進而提升意識。Mandy Barker致力通過嶄新的視覺演繹,展現海洋廢物的影響,希望最後能夠引發正面行動,處理此日益嚴峻的全球環境議題。
鄧鉅榮
項目說明
四時流轉,萬物生生不息。人有悲歡離合,物有聚散因緣。
天工開物,賦予了物質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燈紅酒綠後的玻璃殘骸,片片飛花,斷裂了奢靡曲調;
被遺忘的尊貴,破碎於都市的陰霾,翻起了滾滾紅塵。
似是卑微的存在,卻見證著人世的無常。
世間熙熙皆為利來,世間攘攘皆為利往。
一切痴心妄念,轉眼煙滅無痕。
誰擁有過什麼又曾被誰擁有?
誰曾耗費一生想要得到些什麼? 卻又讓欲望如流沙般墜落……
不斷增加的重量與體積,是人類樂此不疲的欲望重壓,
更記載著不願被提起的過去和無法兌現的明天。
緣起緣滅,草木榮枯。
恆常的景象,控訴著物是人非。
流逝的是生命,磨滅的是尊嚴,無盡的是靜默的時光與橫流的欲望。
千迴百轉,人們的身影依舊,穿梭在城市的廢墟中,在荒蕪上搆築著此生的夢想。
何日拈花?再微笑。
鄧鉅榮
個人履歷
鄧鉅榮,1961年生於香港,多媒體視像工作者、攝影師、廣告導演。遊歷於人風物境之間。其敏銳及獨特的個人風格見於其多面化的作品,鄧於1984年開始從事專業攝影活動。1994年開始參與廣告拍攝及導演工作。並積極參與多項社會文化義務,曾聯同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大學製作香港歷史之纪錄片及有關文化推廣活動等。
其作品曾多次展出於本地及海外,計有2014年在沙田文化博物館之「屾」、2013年在香港ArtisTree之「生息」、2012年在香港ArtisTree之「From City to City」、2011年在北京798 西門子藝廊之「生息」展、2010年於華美術館之「唸影度形」、2009年「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柏林香港藝術節等,1991年個展「靜觀萬物」、2001年多倫多個展「自主之城」、2013年日本神戶個展「物流/勿留」及2014年之「如去:如來」。
並曾獲頒多項國際性獎項,計有2011年英國D&AD年獎、2003年國際ARC攝影銀獎、2002年獲美國Full Frame Documentary電影節榮譽表揚、2000年龍璽金獎及銀獎、1999年第42屆紐約節銀獎、1998年第41屆紐約節金獎及銀獎、1996年時代亞太廣告獎金獎及銀獎、同年香港4A廣告商會攝影金獎及Mobius Award、1995年香港專業攝影師公會最佳作品獎、1994年紐約攝影地區新聞金獎、1993年美國Communication Arts優異獎、1993年紐約美術指導會最佳攝影、1993年紐約攝影地區新聞一等獎、1990年香港設計師公會攝影金獎等。
又一山人(黃炳培)
項目說明
不知不覺,拾吓拾吓,
拾了廿多年……
拾回它的美。
拾回它背後我沒法知的故事。
拾回。
只因它存在。
拾回。
只因我相信 life is beautiful。
(存在應得到尊重,那怕是我們廢棄的物質。)
又一山人(黃炳培)
個人履歷
黃氏畢業於香港工商師範學院設計應用系。曾擔任多間國際知名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職位。十五年之廣告創作生涯後,轉職為電視廣告導演。於2007年成立八萬四千溝通事務所。
黃氏之藝術、設計、攝影及廣告作品屢獲香港、亞洲及國際獎項達六百多項。其個人創作多次於香港、海外展出及獲多間國際美術館、藝術館永久收藏。又一山人亦獲2011香港藝術發展獎之年度最佳藝術家獎 (視覺藝術)大獎及香港藝術館頒發之香港當代藝術獎2012。
除設計及廣告創作外,又一山人對攝影及個人視覺創作十分熱衷及積極,尤其專注社會狀況之題材。過去十多年間,他以「紅白藍」一系列作品積極推動「正面香港」精神;並得到香港本地及國際關注。 2005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藝術雙年展。
數年前開始學佛後,又一山人的創作都滲著佛家思想,並以「弘法」爲己任。希望透過創作宣揚平等和諧,世界大同。
歐鳳雯
項目說明
香港,土地面積約為1,104.43平方公里,人口是7,234,800人。
這個地少人多,寸金尺土的現代化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卻只有約15平方米,遠低於新加坡的30平方米及英國的97.9平方米。
當大家都以捨棄舊東西來換取生活空間的同時,有人卻利用狹少的15平方米儲下我們眼中的廢物,他們眼中的寶物。
其實每件「廢物」背後都有它可貴的故事/歷史,究竟它是廢物還是寶物?要廢棄還是保留?一切都取決於個人感性的決定。
你的寶物又會不會是我眼中的廢物?
歐鳳雯
個人履歷
現職平面設計師,喜歡自助旅行、熱爱自由、酷愛攝影。
對攝影有濃厚的興趣及熱誠,題材主要以拍攝人像和大自然為主。2011年,遊歷澳洲一整年,尋找旅遊書本以外的地方。喜歡走在路上,在路上拍照,用照片和世界對話,表現當時世界的一面。同年,其作品被台灣某商業機構邀請作為宣傳澳洲遊旅熱點之用途。2014年,更參與非牟利慈善團體IDEA Project到柬浦寨幫助建校,用相機記錄貧窮但從不憂愁的柬浦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