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



大師攝影獎


嚴瑞芳

香港政府公務員建屋合作社,屬於50至70年代長俸公務員房屋福利計劃。政府以特惠價格批地及貸款予合作社建屋。戶主間互相認識在委員會工作。文件顯示每戶付100元作股份資本,2016年賣樓分得超過1600萬。

嚴瑞芳
項目說明

大門沒有上鎖

皇家廠曾是爸爸住了多年的木屋區,跟着當時的地址我卻來到一個公務員合作社樓宇的廢墟,因近年所有業權由內地投資公司購得而人去樓空,將會發展成豪宅。

大門沒有上鎖,我的好奇迅速轉為一種激動,空間暴露了時代對照下冷酷的現況──香港的住屋問題:由50年代自己非法搭木屋,到有合作社建屋的制度,竟有一種「可能」叫「在香港起樓」,但到現在住屋帶給大部分的人只有刺痛的感覺,不斷炒高樓價,難以想像負擔得起物業作為家 。而眼前偌大的空樓給我檢視停留在物件上的香港時間,想像擁有自己地方的生活質地,想像殖民地時代的小康之家 。

八九六四的剪報與黃色雨傘掛飾、合作社的建屋文件與散落一地的私人資料、5位數6位數7位數8位數的電話號碼、海外明信片與結婚幻燈片、廳中的神像與房內大量的色情刊物,實在是一個充滿奇幻異色的空間,彷彿踏進了歷史的後台,收藏已久的物品終於衝出地底赤裸裸的展現在日光下,這不是遠古而是近代的,不同時空的記憶恣意穿梭,揭露了個體的、家庭的,能與現在產生交織和共鳴的經驗。

誘使我再次回到大廈拍攝是因為想從物件「重組案情」,卻發現明顯有物件被移走,場景是更胡亂的被翻箱倒櫃,失去主人的物品,如沒人理會的歷史,被人任意擺佈、改動、刪除和定義。 這不正是過渡的一種本質?

攝影提供了一個理性的眼睛去觀察這個還未鎖上的空間,以及捕捉此刻流動的情感。我放棄把事件的真相還原,而是通過相片建構一條主觀的時間線,分析物件身上原以為重要的和不重要的痕跡,為合作社樓宇牽連的歷史刻下一個注腳。

嚴瑞芳
個人履歷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及純藝術碩士,嚴氏主要從事混合媒介,表演及文字創作,包括透過行動和建構情境讓公眾參與創作中。作品探索人類溝通之間的誤差、傳譯和引力。在小說和歷史、身體和情感記憶, 時間和旅程之間,演繹人們如何通過重述記憶來聯繫自己與日常人事。近期參與的項目及展覽包括:《看管時間的人》(油街實現,2018);《香港人權藝術獎2017 展覽》(刺點畫廊,2017);《廿年回歸前後話》(1a空間,2017);《山中美術館》(四方當代美術館,2016)。她是天台塾創辦人之一及藝術家組織 L sub 的核心成員,L sub 將參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20》 香港部屋項目。


入圍作品


Billy H.C. KWOK
項目說明

「50 年不變」是一個香港人被承諾的變革節奏,是一個特殊的過渡方針,回歸二十年來的每一天,從硬體到不同意識形態的奮起和衰落,社會滲透各種微細而難以言喻的變化,使人進退失據。本作品不着力追探歷史遺緒,而是透過記錄社會不同層面──從天祐我皇到不願做奴隸的人們、從舊移民到新香港人、從地產中介到勢力日益壯大的鄉紳,呈現社會上一種指看北京,摸索茫茫前路的游離狀態,並試圖以此捕捉橫亙在港人視線前方的鬼魅身影。

Billy H.C. KWOK
個人履歷

Billy H.C. KWOK (b. 1989, 香港) 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其後從一名文字記者,拿起相機,以照片開創作為獨立攝影記者的事業。他的作品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時代週刊》 、Getty Images、彭博新聞社、《Globe and Mail》、《法國解放報》等發表。他曾受華爾街日報委託拍攝,並在亞洲當代藝術展展出。攝影計劃長期關注難民、移工,以及性別等不同社會人文議題。

張銘良
項目說明

建立、翻新、拆毀──這些都是這座繁忙、不斷更迭的城市中常見的命題。我們身為居住者,甚少停駐於未完工的地帶,不曾想過建築掩蓋了甚麼。

在漸成日常的鐵絲網和帆布圍欄間,某一瞬間讓人注目──那異乎尋常、生動而有趣的一刻。時有熟悉,更多是曖昧不明。《公共空間的故事》是一個仍在進行中的人類學研究計劃的一部分,計劃意在探索城市景觀的各種生滅衰落意象,同時呈現人類對周遭環境的影響。

張銘良
個人履歷

張銘良,香港自由身攝影師。畢業於三藩市藝術學院藝術系。其作品見於國際及本地的出版。張主要創作媒介為攝影,亦嘗試探索具實驗和顛覆性的錄像,模糊真實與虛假的邊界。

石明輝
項目說明

從前,有一貓希望得到知識和智慧,於是把頭鑽進了歷史的書架,但卻卡住,最後死了。

媒體:數碼翻拍激光印刷品

石明輝
個人履歷

石明輝,攝影藝術家。醉心於探索由傳統攝影美學到數碼技術之可能性。他深信:「從幻覺醒,繫於一剎,寄寓光影,既觀且覺,亦觀亦覺。」石明輝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導師,曾於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得獎,其作品獲收藏於香港文化博物館。

陳淑安
項目說明

當我閱讀報紙時,手上沾滿了油墨,漸漸滲進了指紋,滿載文化的痕跡。新聞,是一種觀看世界的方式。二零一七年三月,每天翻開報章,都是有關於特首選舉的報道。林鄭月娥、曾俊華、胡國興等,天天上報做頭條。政治,從來離不開我們的生活。傳播媒體的角色,政治人物與傳媒的關係,如何塑造一個參選人或候選人的形象,要靠自己雪亮的眼睛和智慧去分辨。

我選擇了幾十篇的報道文章,細心剪裁,做成一片片的花瓣,再組成一朵完整的花,作為用藝術的形式去記錄香港史的一部。我嘗試打破人們平日的閱讀方式,如尋寶般在花瓣上找東西,支離破碎的文章和圖像再重組,引人進入作品再作思考。綻放中的花也代表着選一位新的特首為香港帶來希望。但這些希望,是傳媒和輿論帶給大眾市民的是「真希望」?還是「泡沫式的希望」?是油墨沾上希望,是花沾上油墨。政綱與落實的政績是否還有一段距離?

陳淑安
個人履歷

陳淑安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攝影設計系及香港中文大學藝術文學碩士。安是一位編輯、攝影記者和藝術家。創作靈感多來自社會議題,關心時事。喜歡攝影、錄像、裝置和文字寫作。從紀實攝影走向藝術創作。

陳國宗
項目說明

香港傳統有一種迷信說法,人死後會前往臨時棲身地繼續存在,等候地府/冥界安排,重投另一個新生命。後人持續購買死者心愛的紙祭品,他們相信將這些紙祭品通過燃燒後能成功傳送給死者享用,以確保死後的生活能夠豐衣足食和家財萬貫。

由出世到死亡,生命死後的轉化;各式各樣紙祭品轉移,並將先人之存在過渡至後人抽象意識上。我嘗試拍攝捕捉每一個場景流動中的煙霧,並將三張圖片整合成一幅作品,那種捉摸不到的現象就像腦海浮現與淡出的影像。眼睛看見的景物才是真確?還是相信就可以遇見及體現?

陳國宗
個人履歷

陳國宗於2004至2006年修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夜間制設計學證書課程其間,開始從事美術設計工作,包括書籍設計,圖案設計和立體光柵及圓點光學立體畫製作

2013年成立杰象設計個人工作室,其間以自由工作者身份探索六感並創作《六感筆記本》。2014年獲得印刷及出版業批核,透過「資歷架構學習體驗獎勵計劃」,前往德國參加視覺圖像展覽會,進一步認識圖像製作。

近年嘗試運用攝影手法創作,探索人與身邊事物影響下出現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文化之題材進行創作。2016年初以《Comfort Food》系列作品參加香港國際攝影節舉辦的攝影比賽獲得優異獎並獲邀請參加第四屆香港國際攝影節《千戶》攝影展覽,展出《寵物的人類家庭》系列相片。

龔鶴
項目說明

拍攝這組《心願》,是構想讓中國大陸最普通的民眾,讓他們談談自己對香港的各種不同印象與認識,並且用非常樸實的表現手法呈現出來。在圖片的編輯上,採用年齡86歲的老農為開始,7歲小朋友結尾,表達一種從過去走向未來的概念,同時也表達出時空的發展與過渡。

龔鶴
個人履歷

龔鶴,48歲。

浙江理工大學(原:浙江絲綢工學院)服裝設計專業,自由攝影師,現職家具品牌經銷商、四川遂寧市青年攝影藝術協會首任主席(非官方組織)。

梁望琛
項目說明

從2014年9月開始,我再也看不清了。我再也看不清眼前的是甚麼,彷彿正處於一場灰色風暴中;被一股急速的風暴吹襲。我的視線被焦慮和恐懼模糊。我希望這一系列的作品,以攝影來描繪香港潛藏的情感和激動,同時思考這個社會的轉型及政治的不穩定。

這個系列拍攝了香港區旗微小而激烈的姿態。在風中飄揚的區旗通過攝影被記錄下來,以抽象的形象展現。旗幟的雕塑形狀和形式隱喻人類的姿態,表現出恐懼、焦慮、憤怒和厭倦等複雜而強烈的情緒。旗幟暗示了一個體的存在;同樣地,這些圖像中旗幟的形狀也物理和象徵性地描繪了這個體的潛在情緒 : 香港公民在面對社會的不穩定和轉變時的情緒。

通過構建一個在攝影中不一樣的視覺真實,這個系列就攝影體現真實提出疑問,並指出構建的真實如何反映香港和人民的實際狀況。風被凝聚為十個瞬間,作品允許觀眾注視獨立的旗幟的姿態。曾經動態的旗幟通過攝影被凝注,成為個別的姿態和形象。儘管這個系列的每一個凝結的瞬刻都是個別的,但是當被視為一個整體的時候,便成為一個序列。雖然每張圖片都呈現獨特的姿態,但整體觀看時,它們都有相同的順序關係。作為一個序列,這些圖像詩意地重構了吹過的風的運動,重現了風的流動。雖然人們永遠無法真正看到風,但它的存在是通過旗幟的移動而產生的,生動地體現了過渡的流動。

整體而言,《風中的香港旗》探索了另一種攝影真實,同時反映了香港的現況和眾複雜的情緒。在國旗不穩定的情況下,香港人的情緒和激動,源於對未來不確定過渡的不安焦慮和恐懼。

作為香港的一子,當看到社會動盪時,我感受到深刻的情感和激動,並在思考未來時感到不安。對未來的疑問,我沒有答案,也沒有出路,但正是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能誠實對自己的情感,並坦露於未知之中。

梁望琛
個人履歷

1995年香港出生。

梁望琛是一位香港藝術家,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以一級榮譽畢業,並於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視覺及表演藝術學院進行交流。

梁氏的創作經常探討我們的日常情感和周遭環境之間的關係。他正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美術碩士學位(MFA),並就攝影詩和概念攝影進行研究。最近他被授予「Julian Lee Asia One Photograpphic Award 2016/17」,並入選「First Smash 4 藝術項目」。他的作品曾在美國,印度,瑞士和香港展出。

謝嘉敏
項目說明

《Narrow Distances》攝於香港,為一系列關於家庭、身份和社區的攝影作品。攝影師謝嘉敏透過重新配置和形構作品內的角色,連結公共和私密時刻,打破規範的空間和社會面貌,並在一個偶然、後殖民2047前正於混沌和變幻中的香港下,建構自主意識。

《Narrow Distances》計劃糅合與LGBTQ同志社群和家人的對談、人像攝影,以及城市空間的影像──運用建造、拆卸、密度、壓縮、受限的空間作為隱喻。計劃圍繞那些邊緣、隱形的群體,他/她們是城市的勞動者,各自擁有不同的圈子和社區,藉打破和重奪規範的時間、空間及姿態,找尋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些偶然的空間,建設、翻新、拆卸、重建正在發生──城市也正在過渡,而人的身體、身份也在過渡,這反映靈活、流動、多元的重要性。

香港作為一個港口城市和國際樞紐,對很多家庭,包括我來說,是一個移居和搬離的地方。誰可宣示主權,誰有資格喜愛或認定自己屬於此地,而誰又留下記憶?這地方的將來如何,而又包括了哪些人?有沒有可能進入無政府時代呢?

謝嘉敏
個人履歷

謝嘉敏是一名攝影師和教育工作者。2003年取得美國巴德學院學士學位及於2009年於美國耶魯大學修畢藝術碩士。她的作品曾於世界各地展出,包括中國廣東連州國際攝影節、香港Parasite、光影作坊、香港現代電影節2016 (香港及紐約)及錄映太奇的「彼岸觀自在III: 最後的邊境」展覽(香港、台北、上海)、美國華人博物館、美國紐約布朗克斯美術館、美國加州棕櫚泉藝術博物館、美國康乃爾大學、美國紐約 Capricious 藝廊、紐約公共圖書館、美國費城攝影藝術中心、美國費城339藝廊、美國匹兹堡Silver Eye攝影中心及美國洛杉磯 Eighth Veil 藝廊。她是美國紐約市文化事務局藝術家駐留計劃中的一員;亦完成了紐約布朗克斯美術館舉辦的 Artist in the Marketplace計劃。她榮獲 2014-2015年度羅拔・治亞基金會( Robert Giard Foundation) 獎學金。她的作品最近刊登於美國攝影雜誌《Papersafe》及挪威奧斯陸Skreid出版社的攝影書《GR-09022017》,並於2018年三月在阿爾菲德大學的《酷兒空間》展覽中展出。

她現於美國耶魯大學及美國帕森設計學院任職講師。她正與攝影師Matthew Jensen共同策展《Daybreak: New Affirmations in Queer Photography》,展覽將於2018年六月於紐約萊斯立羅曼博物館開幕。